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3-08


[生活環境]北部雨近8成是酸雨。環保署今年首度委託中央大學在陽明山及彭佳嶼設置兩座酸雨前哨監測站,根據19日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1-7月北部雨水有7.8成的酸雨發生機率,東部的宜蘭、台東,約在50%以下,其餘地區約為4成以下。環保署研判酸雨主要汙染源來自本土排放及境外長程輸送各約佔一半。 (台北 蘋果日報)

[生活環境]旱象難紓解 北台灣910日進入第二階段限水。經濟部水利署長陳伸賢20日表示,由於梵高颱風帶來雨量未如預期,對北台灣旱象紓解不大,包括台北縣、台北市及桃園縣,可能在下月10日前後就啟動第二階段限水,對大用水戶打折供水。 (台北 經濟日報)

[生活環境]灑葬、樹葬 北市9月試辦。國內第一處「灑葬區」、「樹葬區」預計2年後在陽明山公墓出現,北市殯葬處長陳榮鴻表示,目前殯葬處已選定陽明山公墓牌樓旁右側空地,規畫5百平方米的「灑葬區」和6千平方米的「樹葬區」,全名為「陽明山生命紀念園區」。 (台北 聯合報)

[環境政策]官民聯手 推動廚餘回收堆肥。繼3月間達成逐年減少廚餘養豬比例轉為堆肥共識後,行政院決鼓勵公民營機構參與廚餘資源回收,目前台塑已計畫在全台設置8處回收廠,估計可處理全台1/10垃圾量。為協助民間業者設置廚餘處理廠,環保署近期內將公布「促進公民營機構參與廚餘資源回收要點」,目前已成立排除投資障礙小組,並已討論如何協助台塑在全台興建廚餘回收廠案。 (台北 民生報)

[環境政策]綠島擬開徵生態保育費。因應綠島每年遊客過量,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綠島鄉公所依據「地方稅通則」規定,提出「生態保育臨時稅課條例」方案,目前已由縣政府轉呈財政部核備中;一旦獲得財政部同意,擬從明年起向遊客徵收50元生態保育維護費。 (台東綠島 聯合報)

[環境政策]雙連埤濕地休閒農業區籌委會成立。宜蘭縣員山鄉雙連埤的開發方式將逐漸獲致共識,18日晚間在多數地主出席下成立休閒農業區籌備委員會,並決定在近期內擬定開發範圍及組織章程,報請農委會核定後,將早日公告雙連埤為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輔導地主開發周邊成立休閒農業區。 (宜蘭 台灣日報)

[生態保育]日頭赤炎炎 墾丁淺海珊瑚也白化。墾丁海域珊瑚今年接連遭受颱風浪破壞之後,又因氣候高溫不下,繼核三廠出水口右側海底珊瑚發生熱污染白化之後,19日傳出沿岸淺海的珊瑚也發生白化情形,是否繼續惡化,保育人士正密切觀察中。 (屏東恆春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