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廢輪胎,造成空氣污染,任意堆置,又成為登熱病媒的溫床,為人詬病的廢輪胎,能做為回收資源嗎?
全國目前每年約產生六萬多公噸之廢輪胎,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由於廢輪胎的材質為橡膠,在自然界長久不易腐化,易造成環境污染;且廢胎內部易積水,若任意棄置,易成為登革熱病媒蚊的溫床。民國七十六年間台灣南部地區爆發登革熱流行,環保署立即推動拿破輪計畫以規畫辦理廢輪胎回收。
廢輪胎回收後,如何變成資源?廢輪胎公會與工研院能資所共同研究評估,認為以低溫粉碎回收可用資源是個相當可行的辦法。
所謂低溫粉碎是運用材料的在低溫下膽化,並且不同材質的膽化溫度各有差異的物理特性。只要將輪胎處在攝氏零下六十度狀態,再加以撞擊,就可以將廢輪胎中的橡膠、鋼絲及尼龍纖維分離回收,再加利用。工研院能資所表示,國內目前進行之廢輪胎低溫粉回收最有利的條件,中油已開始進口液化天然氣,當液化天然氣要恢復氣態供應使用時產生的低溫冷能,足以應付未來十年廢輪胎粉碎所需的冷能。
廢輪胎粉碎後的橡膠顆粒與瀝青混合鋪路,將可延長道路壽命三倍左右,且道路行車噪音可降低約30%。據研究,一般的柏油路面籌命大概只有五∼七,如以30%橡膠粉和70%柏油混合比例鋪設的路面,壽命將延長為十五∼二十年,也可以耐更高的炎熱不致軟化,對夏季炎熱地區的路面將是更大的保障。
比利時布魯塞爾市的環湖公路噪音,一向是個惱人的問題,自從改橡膠與柏油混合路面後,路面吸收大量輪胎噪音,使噪音讀數降低了30%左右。如果台灣亦能把廢輪胎粉碎後的橡膠混合 柏油用來鋪路,不僅可以徹底解決廢輪胎處置不當的污染問題,同時也使國內道路的品質更為提高,成為耐用低噪音的高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