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難以承受之熱-全球溫暖

 

 

壹、我們的地球,麻煩大了
  廿世紀末的1999年,太平洋上兩個不知名的小島,提布亞塔拉瓦和阿布努亞,被淹沒在蔚藍大海中;而諷刺的是,阿布努亞馬的意思是「永久的海岸」。 或許你會說,這兩個聽都沒聽過、也沒人居住的小島消失了,和我們有什麼關係?表面上看來,似乎是沒什麼直接關係;但一個接一個的小島從海平面上消失,正代表海水不斷上升,海平面上升,可能正是氣候變遷、地球愈來愈溫暖的後遺症之一,而這個現象還在繼續惡化中。台灣不但有七十多個小島,本身也是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海島,沿海還有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的問題;學者因而推估,到2050年,台灣西部海岸線會向陸地後退一公里;也就是說,寶島可能會愈來愈小。 現在,你還認為太平洋上兩個小島的消失和我們一點關係也沒有嗎?事實上,不只是台灣,我們居住的地球,也有大麻煩了。 

貳、美麗的藍色之星
  地球,可能是這個太陽系中唯一有生物的行星,她吸收了來自太陽的輻射熱能,在大氣、陸地和海洋之間交互作用,使這裡變成一個適合生命繁衍的地方。日升日落,地球不但繞著太陽轉(也就是「公轉」),自己也轉個不停(就是「自轉」)。每天,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出現不同的天氣狀況,像是豪雨、下雪,或是乾熱、風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得每天注意氣象報告,知道明天出門要不要帶把傘,或是了解日本東京現在的氣溫如何,好準備適當的衣物旅行去。
  這種短時間內的氣象變化,我們叫它「天氣(weather)」。天氣的變化可能很快,常常早上還是晴空萬里,過了中午就「天黑黑」,下起了雷陣雨;在日夜溫差很大的溫帶地區,清晨得穿棉襖大衣保暖,日正當中,卻連穿件薄紗都嫌熱,正是「朝時皮襖午穿紗」。天氣變化如此之快速,深深地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既然短時間的氣象變化,我們稱之為天氣,那麼長時間的演變,該怎麼稱呼呢?科學家稱它為「氣候(climate)」。氣候的變化不像天氣那麼明顯,它是一段時間內天氣的平均表現,時間上可以是十年或是數十萬年,空間上也可以指一個地區或是整個地球。而氣候,基本上可以說是在一段時間內,地球上三大系統大氣、海洋和陸地三者間互相影響作用而形成的。 
        近年來,氣候變遷和全球變遷的議題愈來愈熱門,到底什麼是「氣候變遷」、「全球變遷」呢?從字義上解釋,氣候變遷指的是一段時間的氣候變化;至於全球變遷,指的是全球環境的變遷,它包含了氣候變遷、陸地和海洋生物及生產力的變化、大氣中化學成分的改變、水資源變化及生態系統的改變。當然,造成這些改變原因可能是自然因素,也可能是人為的。舉例來說,目前有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六千多萬年前,那個地球上恐龍橫行的年代,因為天外飛來一顆超大隕石落在墨西哥,它使天空降下酸雨,森林發生大火,煙塵長期飄浮在大氣中,造成全球氣溫突然變冷,這些氣候上的巨大改變,讓當時地球上四分之三的生物物種因為無法適應而從此消失,當然,也包括恐龍在內。 
        恐龍的滅絕是突發自然因素使得氣候和地球環境大變造成的後果,你可能沒想到(或是故意忽略)的是,我們在地球上的活動也一點一滴地在改變這個地球的環境和氣候。我們使用電器的電力,我們開車用的汽油,都會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污染,我們砍樹開墾農地,或是興建森林遊樂區、蓋小木屋,改變土地的面貌,使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愈來愈少。過去和現代人類的一舉一動大大地改變我們居住的環境、氣候,也改變了這個美麗的地球,以及未來還要住在這個星球上的後代子孫的命運。

參、地球真的愈來愈熱嗎?
  1998年,基隆出現有氣象測站以來的最高溫紀錄,南美洲巴西的聖保羅也度過75年來最熱的冬天(氣溫高達攝氏42度),還有不少國家和地區出現暖冬;這是不是表示,地球愈來愈熱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沒那麼簡單。 在正式解答地球是不是愈來愈熱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先說明一點。科學家有特別的模式可以計算每年全球平均溫度,所以我們判斷地球的冷熱,主要是依據這個經過計算的數據,而不是個別地區的創紀錄高溫。
        事實上,在某些地區創下高溫紀錄的時候,也有不少地區歷經創紀錄暴風雪的侵襲;所以,即使全球平均氣溫不斷上升,也不表示全球每一個地區都變熱了。 地球已經有46億歲那麼老了,在這麼漫長的歷史中,地球曾經很冷,也曾經很熱。科學家估計,地球從誕生以來,經歷了35次冰期,冷熱起伏不定;最近一次冰河時期也是一萬八千多年前的事了。不過從脫離冰河時期以來,整個大氣溫度還是冷暖交替出現的,變化可以達到4°C到5°C之多。事實上,現在的氣候還不是一萬八千年以來最暖的時候,像六千到四千年前就比現在還要暖和,在工業革命剛開始之前的數百年之間(15世紀到19世紀初),地球也經歷一次小冰河期。從樹木的年輪、南北極冰層中的氣泡、珊瑚和深海物質等自然遺跡遺留的種種線索,或是各種過去人類留下的書面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從前地表溫度的變化。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地球溫度的變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面貌。如果各以十萬年,或者一千年、一百年,甚至十年、一年為計算單位,畫出溫度變化的圖譜,可以想見時間拉得愈長,溫度變化愈大,圖形波動幅度也愈大。 人類有正式的氣象觀測記錄,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科學家分析過去一百多年來的記錄發現,19世紀末地球脫離小冰河期之後,地表溫度的確逐漸上升,但還是有些起伏。1905到1940年,溫度上升快速,大約上升0.6°C,但1950年之後溫度明顯下降,溫度在低檔盤旋二、三十年左右,才在1980年迅速回升,此後溫度大致維持上升趨勢,到1998年為止達到最高溫。1998年7月,地球平均溫度是16.5°C(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總署公布),是有氣象紀錄以來地球最熱的一個月,事實上,也可能是六百到八百年以來最熱的一個月,1998年也因而成為百餘年來最熱的一年。 19世紀末以來,全球平均溫度上升了0.3°C到0.6°C,如果以這一百多年來的變化來看,地球似乎真的愈來愈溫暖了。

肆、地球是一個開放式的大溫室
  地球為什麼會愈來愈熱?如果你經常閱讀報章雜誌,可能會得到「溫室效應」一個看似清楚、實則模糊的答案,但什麼是溫室效應呢?
  我們住在太陽系中很可能是唯一有生物存在的星球,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只有地球有生物呢?答案和溫室效應也有關係。地球每天吸收來自太陽的輻射熱能,因為地球有其他星球所沒有的大氣層,它一方面吸收一些太陽輻射,讓地球不至於太熱,另一方面阻擋地球在晚上放出的輻射,讓輻射不會全部流散到太空中,使地面變得太冷。正因為大氣有這種調節冷熱的功能,使地球日夜溫差不會太大,適合生物生存。
        大氣的這種作用,很像農業中常使用的溫室,利用玻璃或塑膠薄膜包圍植物,使光熱進來不容易散熱,讓溫室中維持一定溫度,使植物能夠生長,所以我們稱呼這些氣體是「溫室氣體」,這個作用就是「溫室效應」。不過進入地球的輻射還是有一部分會逃逸到太空中,因此地球並不是一個完全封閉的溫室。 有了這個特別的大氣層,地球生氣蓬勃;所以溫室效應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完全不好,甚至我們可以說,沒有溫室效應,就不會有今天的地球了。不過不見得有溫室效應,就一定有生物存在。太陽系中的金星和火星也都有大氣層,也有溫室效應,但是金星距離太陽比較近,溫室效應失控了,使金星的溫室效應高達500°C以上;火星則因為大氣太薄,溫室效應常在l0°C以下,都不太適合生物生存發展。 其實,地球也不是一開始就如此的。46億年前,地球剛出生時,當時太陽的強度只有今天的七成(太陽強度1%的變化,大約會使地表氣溫變化l°C到2°C),地球上的火山活動噴出很多二氧化碳(C02),變成大氣的主要成分,使地球不至於因為太陽強度不比今天而非常寒冷。不過今天,大氣中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這是因為早期大氣中的水汽在溫度熱到一定程度時,變成雨落到地面,慢慢形成海洋,二氧化碳溶於水中,接著原始藻類出現,行光合作用吐出氧,二氧化碳也慢慢變成石灰岩開始堆積,逐漸改變大氣中的成分。 
        地球得天獨厚,溫室效應發揮得恰到好處,讓這個星球的生命多采多姿。不過科學家也發現,遠古時代有很多次地球變得很熱,都和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有關(主要是因為火山爆發),顯然二氧化碳是一個重要的溫室氣體。除了二氧化碳之外,水蒸氣是另一個重要的溫室氣體,事實上,有八成的溫室效應是水蒸氣造成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等於是讓溫暖的氣候變得更熱。 當我們談到「溫室氣體」時,除了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之外,還包括甲烷(CH4)、氧化亞氮(N20)及氟氯碳化物(即CFCs)等,其中只有氟氯碳化物是完全由人類製造出來的科技產物,不像其他溫室氣體是自然界中原本就存在的。 
        人類栽種農作物、放牧牛羊,或是採礦、鑽油、腐壞的垃圾,都會產生甲烷;同樣地,農業使用的化學肥料、工業燃燒化石燃料,也會排放出氧化亞氮。至於氟氯碳化物是1950年代前後才由人類開發出來,大量運用在冷凍、空調設備,以及清洗溶劑、噴霧劑上。它無臭無味,也不會造成污染,一度被認為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但情況到了1980年代以後有了改變。當時,科學家觀測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了洞(其實不是破洞,而是濃度愈來愈稀薄),元凶就是這個原本認為對人類「無害」的氟氯碳化物。排放到大氣中平流層的氟氯碳化物被紫外線照射,氯原子被分解出來,搶走臭氧中的氧原子,使臭氧濃度愈來愈稀薄。臭氧會吸收紫外線,如果我們缺少臭氧層保護,會有更多的紫外線長驅直入地球。
        研究顯示,平流層臭氧濃度如果減少10%,皮膚癌發生率會提高50%到90%;因為紫外線照射,許多生物生出健康下一代的機率降低了,植物光合作用減緩,影響倚靠植物維生的生物生存的機會,更連帶影響整個生態系統。這可能是當初發明氟氯碳化物的人完全料想不到的後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溫室氣體除了造成溫室效應之外,還有二個重要特性,那就是壽命特長。像二氧化碳的壽命在50年到200年,甲烷還好,12年到17年;氧化亞氮大約是120年,氟氯碳化物約100年。也就是說,即使現在禁止排放所有溫室氣體,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還是會持續散發「熱力」,正因為它們「長命百歲」,不太可能仰賴自然作用讓它們一下子就減少;更何況,要人類一下子禁絕排放二氧化碳根本不可能,所以可以預期的是,地球還是會愈來愈熱。

伍、都是人類惹的禍
  既然自古以來就有溫室效應,而地球又不能沒有溫室效應,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擔心呢?1938年,英國一位氣象學家Callendar發現,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19世紀末比較增加了6%。1958年,美國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Keeling在夏威夷Mauna Loa山中部,建立美國海洋大氣局的觀測站,同時也在南極進行二氧化碳濃度長期觀測。在Mauna Loa山的觀測發現,1958年時,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315ppm(lppm指百萬分之一),但到了20世紀末,卻已超過360ppm;即使二氧化碳濃度值隨季節而有變化,不過整體來說,它的確呈現明顯增加的趨勢。 
        讓我們和過去的情形比較看看吧!科學家從南極冰核氣泡(因為形成這些冰層的年代不同,封存在冰層裡面的氣泡有當時大氣的成分)、或化石中取得過去大氣的樣本,結果發現,當溫度變高時,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也增加。另一方面,在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約維持在280到290ppm左右;但工業革命後,人類開始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及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二氧化碳含量快速增加,尤其是1950年以後增加速度更是飛快。到現在,增加幅度超過30%。 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其他溫室氣體的濃度從工業革命之後也急速衝高。像甲烷,從工業革命之前的700ppm(lppb是十億分之一),到現在超過1700ppb;氧化亞氮從275ppb到超過3l0ppb;氟氯碳化物在大氣中原本不存在,50年代後大量增加。
        由於臭氧層被破壞的後果實在太嚴重,世界各國就算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的「異」見,還是在1987年共同簽署「蒙特婁議定書」(Montreal Protocol),決定禁用氟氯碳化物相關產品,展現拯救臭氧層的決心,使它在大氣中的濃度不再增加。除了氟氯碳化物之外,溫室氣體的增加和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科學家發現了一些證據,讓人類無法置身事外。種種實際監測數據顯示,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從工業革命之後持續增加,成長幅度十分明顯;而工業革命正是人類開始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起跑點。
  或許你會說,大自然中原本就有二氧化碳產生,濃度增加不見得和人類有關;但是科學家進一步分析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產生的二氧化碳,和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成分,結果發現兩者的碳原子有一點不一樣。前者因為歷經幾千萬年、埋在地底深處,部分原子核已經衰退到沒有輻射了;而自然界產生的二氧化碳還保有天然的輻射碳十四。科學家再分析樹木年輪,看看它吸收碳同位素的變化,結果發現,碳十四的含量日漸減少;假使二氧化碳增加都是大自然的「貢獻」,碳十四約含量應該有增無減才對,這顯示百餘年來二氧化碳的增加,絕對是人類做的「好事」。除了少數原因,像火山爆發、地殼變動,使二氧化碳濃度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之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大致維持在穩定狀態,它沈在海底、存在大氣和森林中,透過光合作用等複雜的生物、物理和化學作用,在大氣、海洋和陸地生物三個「二氧化碳倉庫」間循環。說實在的,整個海洋中儲存的二氧化碳,是大氣中的五十倍,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只是自然界排放量的3%而已,為什麼地球暖化的責任要算在人類的身上?那是因為人類破壞了大自然的自我平衡狀態。自然界的各種作用,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維持在一定的濃度,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數量雖然和自然界的作用量只是「小巫見大巫」,卻足以破壞自然平衡作用,使多餘的二氧化碳無法消化而累積在大氣中。 
        不過近來也有研究顯示,20世紀以來,來自太陽的磁力強度增加了一倍以上(太陽的磁場增強使輻射強度增加),使地球平均溫度上升,海洋因此變暖了,也比較不能吸收消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堆積在大氣中,更加重地球的溫室效應。 這種說法認為地球變熱是太陽變強的關係,人類並不是罪魁稠首。但也有研究認為,20世紀初地表溫度上升和太陽輻射增強關係比較大,可是1970年代以後,人類活動排放溫室氣體就是地球暖化的主凶。無論如何,這顯示了地球暖化是很複雜的問題,還需要科學家進行多方面的研究。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太陽強度的變化我們還無能為力去改變,然而在這個地球上發生的事,我們卻比較能掌握。 

陸、差幾度,有關係?
  每天,我們看氣象報告,決定第二天要不要帶雨具出門、要不要多穿件衣服,免得被午後雷陣雨淋成落湯雞,或是因為寒流來襲而受涼感冒。在乾冷高氣壓像金鐘罩罩住台灣的時候,清晨輻射冷卻作用常使得日夜溫差高達攝氏十幾度以上;這時,只要我們注意增減衣服,就可以抵擋這種溫差帶來的不舒服感覺。地球在這一百多年來只增加了0.6°C,和氣候變化動輒十幾度的差距真的是無法相比,所以,我們為什麼要那麼緊張呢?來看一些會說話的數字吧!過去一百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因為地球暖化而上升了至少14公分(因為溫度上升使得海水遇熱膨脹,南極及格陵蘭冰川融化;聯合國有關單位估算,到了2100年,地面溫度將上升l°C到3.5°C,使海平面上升15到95公分。目前,全球有50%到70%的人口居住在距離海岸50公里範圍內的地區,人口密度是住在內陸地區的十倍,地球變暖了,海平面上升,會直接影響到這些人的生存空間。那兩個消失於太平洋上的無人小島只是開始,更多有人居住的島嶼,正面臨大海節節進逼的威脅。 海平面上升的問題還沒那麼簡單。
        人類在自己居住的海岸地帶大量開發、污染、破壞,大量抽取地下水使地層下陷、地下水和土壤鹽化,在河川上游興建水庫或攔砂壩,使海岸線不斷往後退。當上升的海面碰上下降的海岸,當下降的海岸遇見狂野的颱風,災害只會有增無減。科學家估算,如果不採取任何因應措施,一旦海平面上升50公分,有9200萬人可能被大水淹沒,或因為洪水而無家可歸;假使海平面上升100公分,這個數字還要增加到1億1800萬人,而這個數字還沒有考慮到人口成長的因素。 除了海洋和陸地互動造成的影響之外,地球暖化對大氣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地球變熱了,使大氣中水蒸氣含量增加,而水蒸氣正是大氣中含量最多而且影響最大的溫室氣體,水蒸氣增加更加重溫室效應。
  水蒸氣含量的變化同時會改變全球的氣候,就像地球的深呼吸,擾動大氣氣流,有些地區因此降雨量大增,也有些地區因為過熱而發生乾旱。有些科學家認為,近年來「聖嬰」現象發生的次數愈來愈頻繁,而且威力愈來愈強大,很可能和地球暖化有關。別忘了,1997-1998年的聖嬰不過來次深呼吸,就讓該下雨的地方不下雨,不該下雨的地方因為雨太多,沙漠竟然變成大湖泊,它奪走了地球上數千條人命,也造成美金130億元的損失。
  人類不能沒有陽光、空氣,也不能沒有水;但地球暖化帶來的氣候變遷,可能會讓搶水戰爭提前上演。科學家就發現,阿爾卑斯山的冰河範圍正在快速減少中,預估到2100年,可能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冰河消失;麻煩的是,北緯30度到南緯30度之間的許多城市都要靠這個冰河供水。像秘魯的首都利馬,這個一千萬人口的城市也是仰賴夏天冰河融化提供水源,冰河正在快速消失中。水愈來愈少,不但人沒得喝,作物種不起來,也連帶改變當地動植物的生態。地球變熱了,還直接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不少地區出現創紀錄的高溫,熱死人的事件頻頻傳出。天氣愈熱,而且持續的時間愈長,會傳染疾病的病媒可高興了,環境適合它們不斷繁衍下一代,四處散佈像瘧疾、登革熱、黃熱病等傳染病,甚至波及原本少有病例的溫帶地區。科學家就曾預估,到21世紀末,瘧疾疫區會由本來只佔全球45%人口分布的地區,擴展到60%,全球每年會因此增加五千萬到八千萬個病例。 由此看來,地球溫度別說上升十度了,就算只上升個一度,就足以讓人類雞飛狗跳。差一度有什麼關係?關係可大了。

柒、人類的「好事」,地球的災難
  地球上多數的人類,從來沒像現在一樣過著如此富裕的生活,但是在生活富裕、人定勝天的座右銘下,我們的環境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劫難;而這劫難,也正在反撲吞噬我們。每天睜開眼睛後,我們使用電燈、微波缸、電鍋、冰箱、冷氣、電腦、電梯,沒一樣不需要電力;這電是怎麼來的?你開汽車、騎機車或搭公車去上班上學,這些車子是怎麼發動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離不開這些東西,而這些交通工具或電器用品使用的能源,大都是燃燒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生的,即使很多看來和化石燃料沒有直接關係的用品,例如各種食品飲料、衣服,還有我們居住房子使用的水泥等建材,製造過程中也會使用到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能源。
  煤和石油、天然氣中的碳,因為燃燒被氧化為二氧化碳,石灰岩要做成水泥,製作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而人類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到85%正是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想想看,我們現在使用的化石燃料,大多是數億年前的樹木因為地層變動等種種因素被深埋入地層中,慢慢變成的化石;這些經過數億年累積、吸收天地精華的能源,人類在這一、兩百年內大量使用,排放大量廢氣,難怪地球無法忍受人類這個「暴發戶」。暴發戶浪費地球資源的事還不只這一樁。從18世紀到現在兩百年間,地球陸地部分最大的變化就是農地不斷增加,增加幅度接近五倍;也就是說,像一個南美洲那麼大的森林、草原和濕地就這麼消失了。根據統計,自從人類有農業活動以來,全球森林面積減少15%。目前,西方國家體認到森林的重要,開始增加種植林地面積,減少農作區;但是另一方面,擁有熱帶雨林的國家卻因為農牧業的需求(有些是因應西方國家的需要)而大量砍伐森林,所以全球森林還是以每年10到2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減少中。
  除了林地之外,人類為了都市發展,大量開發濕地,濕地面積至少減少了數百萬平方公里。 這些土地面貌的改變為什麼那麼重要?因為這些林地轉變成農地的過程中也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兩百年累積下來也相當於150年來燃燒化石燃料的排放量,現在每年農地釋出的二氧化碳量佔人類活動排放量的15%到20%。有些地區的民眾放火燒森林取得農地,像印尼、亞馬遜河流域,火燒的過程就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而植物腐敗的過程中也會產生二氧化碳和甲烷。
  以全球最大的熱帶雨林區亞馬遜河流域來說,現在這個地區每年有l00到200萬公頃的森林被砍伐焚燒,這麼大規模的毀林動作已經大量增加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改變了當地的氣候和水資源。森林是地球的肺,人類一方面大量製造二氧化碳,一方面又大量伐除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多餘的二氧化碳更是無處可去,形成惡性循環。不只如此,森林還可以涵養水源,缺少林地的覆蓋,氣溫上升,水分快速蒸發,降雨量也會減少,乾旱會不時拜訪這個地方。濕地是大自然最有生命力的地方,人類佔用濕地,填海造陸,造鎮蓋工廠,讓很多生物失去賴以維生的生態系統;對人類來說,也喪失了和大海之間的緩衝地帶,以及天然的蓄水池與濾水廠。或許你很難體會濕地消失對這些生物的意義有多大,那就像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家,沒得吃也沒得住;而更重要的意義是,不論是濕地或是森林,它常是許多生物唯一的家,我們改變了它們的居住環境,如果它們來不及找到另一個適合居住的新家,就會從此由這個地球上消失,永遠除籍。 

捌、天生萬物為我用?
  地球真的是一個資源豐富的星球,從赤道到南極,從海洋到高山,都有生命活躍其中。不管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還是構造複雜的哺乳類動物,是小草還是大樹,它們走過長遠的歲月,歷經地球的種種變遷而存活下來;現在,它們面臨另一個生死存亡的開頭。考驗它們生存能力的不是天外飛來的隕石,也不是突然爆發的火山,而是我們,自認是「萬物之靈」、「天生萬物為我用」的人類。 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地球上的生物曾經經歷六次規模比較大的滅絕事件,許多生物就此走入歷史,我們只能從挖掘出來的化石遺跡中知道它們曾經存在的事實。每一次的滅絕事件,都是「巨變」造成的,可能是大規模的火山爆發,改變整個大氣氣候,也可能是「超大石頭」從天空中落下來,讓地球許多地區發生大火,降下酸雨,氣候因為煙塵密布天空而變冷。多數生命無法適應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就像「進化論」中所說,「適者生存」,不適者就從這個生存戰爭敗下陣來。
  其實,在這些「巨變」之間,地球環境本來就有一些變化,只是不像造成滅絕事件的變化這麼大,而生物也展現強弱不同的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像台灣,過去並不是一個海島,而是和大陸相連,這可以從台灣本島挖掘出犀牛、大象等化石,澎湖更找到象、鹿、鱷等和大陸同種的動物化石可以證明。這些動物在地殼變動、海水隔開大陸和台灣之後,有些因為無法適應而消失,有些自我調整能力比較強較強,存活了下來。在台灣成為特有亞種。
  也許你會說,生物為了存活下丟,會自我演化來適應環境的變化,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那麼對於地球的暖化,他們難道不能自我來適應環境嗎?對於那些不能適應環境的生物,就讓他們自我淘汰,不也是一種「物競天擇」? 問題絕對沒有那麼簡單。 的確,生物自有它適應環境的能力,但問題在於,它們所處的生態環境還沒經歷過像現在這般劇烈的變化。依據科學家的研究,全球環境變遷的速度,遠遠超過過去一萬年發生的變動,這種生死存亡的威脅,也遠遠超過生物適應變遷的能力。
  地球愈來愈溫暖,植物為了因應這種基化,必須向高緯度或高海拔遷移(一般來說,海拔高度500公尺的遷移,相當於水平距離遷移350公里,所以往高海拔移動的植物最後可能無處可去)。研究顯示,為了因應未來的氣候變化,植物族群每年「搬家」的速度必須達到1.5到5.5公里才行;但是,現在「跑」得最快的縱樹,每年也不過2公里,很多植物每年才走0.04公里,遠遠落後氣候變遷的速度。而落後的下場就是族群數量愈來愈少,甚至絕種。
  植物跑得慢,動物「落跑」的速度總快得多吧?問題是,很多動物常常是依賴特定的植物族群、以及這種植物族群形成的食物鏈才能生活,像貓熊就不能沒有竹子,無尾熊也不能離開尤加利樹;如果動物依賴生存的生態系統搬得慢,動物跑得快也沒用。 造成這種巨大變化的元凶,正是自認為萬物之靈的我們。大量森林被伐除變成農地、牧地,原本穩定平衡的生態系統,因為我們大量引進非本土性物種而被破壞,使一些生物就此消失(想想看台灣農田裡幾乎無所不在的福壽螺,以及宜蘭冬山河裡趕走原生魚種的琵琶鼠魚吧!)。我們興建水庫、攔砂壩,改變河川生態,海岸線不斷後退;工業發展為我們帶來便利富裕的生活,卻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留給環境難以回復的污染。另一方面,人類把地表切割成一塊塊像馬賽克玻璃的開發方式,也阻斷生物遷移的路線,讓生物被迫在一個像小島一般的區域內發展,這是過去從未發生過的情況,也阻斷了許多生物的生機。
  生物界原本就是弱肉強食,但人類無止盡的欲望讓它們被趕盡殺絕。台灣梅花鹿正是大陸和台灣相連時,由大陸來到台灣,又因為地殼變動被海水阻隔,被迫留在台灣、適應台灣環境而發展出來的特有亞種。牠們曾經在台灣活躍過,四處可以見到他們的蹤跡;但為了賺取暴利,人們大量獵捕,出口鹿茸和鹿皮,甚至曾經創下一年內出口20萬張鹿皮的紀錄。現在,我們只能在綠島、動物園或墾丁看到蓄養的梅花鹿,因為最後一隻野生梅花鹿已經在1968年被殺死了。 除了陸上的生物,海裡的生物也面臨危機。海洋裡的生物種類比陸地還多,對人類來說有無窮的開發潛力;但人類使用流刺網大量捕魚,毒魚電魚,破壞珊瑚,又排放大量污染物,佔地表面積七成的海洋也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參考網站: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busin=228&path=3812&guid=86d2c724-77ce-42c1-8af2-0acf808ab432&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