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減土石流災害要多管齊下
鄭皆達
台中市新環境促進協會理事長
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教授兼水資源保育及防災研究中心主任
- 先天不良 後天失調 土石流災難多-
台灣許多地區因山高、坡度陡峻,地質脆弱,本來就容易發生沖蝕、崩塌。前年發生的921大地震使中部地區的崩塌地增加好幾倍,以南投縣為例,地震後的調查顯示有1041處崩塌地,總面積達523公頃,這些崩塌土石及相關沖蝕產生的材料,遇颱風豪雨就會引發各種不同大小的土石流,這次桃芝颱風所帶來的豪大雨量引發的土石流,在花蓮和南投等縣造成超過200人死亡、失蹤及重大財產公共建設的損失。921大地震除造成很多崩塌地外,也使台灣中部坡地更加鬆軟脆弱,今後在颱風豪雨季節發生大型土石流的危機,將持續至少5年以上。這次桃芝颱風災害顯示原先對小型土石流是能發揮功能的攔砂壩、檔土牆、導流設施及堤防等工程都失靈了,讓我們深深體會我們或許過度依賴工程措施而忽略了一些其他可行的對策。
- 土石流災害消減 要多管齊下 -
土石流和洪水本來就是一種自然現象,一般只有在人類佔據了該屬於他們的移動的空間才造成災害,因此土石流的發生無法避免,但土石流的災害可妥善運用一些軟硬體措施多管齊下加以消減,首先我們要打破「人定勝天」的迷思,知天(格物致知)、敬天、順天,儘量減少擾動破壞自然生態系的平衡,並努力維護集水區原來的森林覆蓋,以確保上天賦與森林生態系雖然有限但彌足珍貴的「保土、護坡、理水及防災」功能。桃芝颱風發生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推動的「崩塌地土石流源頭處理」計畫,就是一種追根究底,對症下藥的治本方案,此計畫雇用在地居民,增加就業機會,可協助災民建立自立自強貢獻鄉里的榮譽感及自信心。在作法上儘量採用生態工法,強調植生方法及造林,並儘量就地取材,減低成本,是一種兼顧「保育」「防災」和「民生」的多功能作法,值得肯定。但其消減土石流災害的功效要較長時間才能顯現。過去常用的工程措施,費時花錢,對中小型土石流災害消減有其較立即的功效,但此次桃芝颱風造成的災害顯示其功效有其限度,今後是否繼續採用工程措施,要較小心評估,因地制宜,能不用儘量不用,以免過度浪費有限的國家及社會資源。
土石流防不勝防 避開為上
集體遷村、個別遷離、短暫性避災、因地制宜
加強宣導、規劃並落實配套措施、減少遷村阻力、提升避災功能
土石流的發生防不勝防,「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三十六計走為上策」,過去幾年的研究和土石流災害經驗已告訴我們哪裡是土石流危險區,土石流危險地區避開為宜。避離土石流危險區大致可分集體遷村、個別遷離及颱風時期暫時性遷離避開等三種,如何運用要因地制宜。其中集體遷村和個別遷離涉及問題較多,包括遷往何處,遷移費用及遷離後如何營生等,因此妥善研擬並落實配套措施提昇災民遷村遷離意願,可考慮的方法包括使用公有地作遷村地點,政府並輔助部分遷移費用,遷離後生計問題可考慮用職業訓練來輔導轉業,輔導發展對環境擾動少的生態旅遊,或成立各種地區性保育工作隊(團),山林保育隊,水利工作隊,以雇用經過訓練過得災區民眾為主,增加就業機會,除可解決其生計外,並可建立災民參與貢獻鄉里保育大地的榮譽心和成就感。遷村或個別遷離的成功,有賴災民及其民意代表的支持,因此要設計並落實宣導及說服工作,以減少阻力,確保成功。宣導內容包括下列幾項:
(1)洪水及土石流防不勝防,但災害可以消減,且以避之為上策
(2)防災工程措施功能的有限性,避免對這些工程措施產生過度的安全感或安全假象
(3)不當土地利用會加重水土災害程度
(4)「愛護土地、保護集水區人人有責」,政府與民眾建立「責任共負,成果共享」的災害消減工作伙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