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伊琳
|
||||||
高雄市今〈二○○一〉年元旦開始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從環保局的統計發現,一月到九月,民眾交由清潔隊回收車的免洗餐具總量高達545.928公噸。這個數字的背後,如果換個角度想,每個免洗餐具都相當輕,卻能累積這麼大的一個數字,顯見免洗餐具的使用已經到了必須重視的地步。
而不同材質的免洗餐具,也引發不同的環保問題:焚化保麗龍餐具會造成環境污染;而紙餐盒、衛生免洗筷的製造,卻是耗費大量的木材或竹材,而在加工製造的過程中雖有以硫礦燻白或雙氧水漂白,卻非消毒,這樣的免洗餐具筷真的衛生嗎?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國家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廢棄保麗龍處理問題,開始緊縮塑膠袋和免洗餐具的使用。在中國大陸,已經決定在明〈二○○二〉年開始,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及使用保麗龍餐具,改用可分解的紙漿模塑製品代替。而日本保麗龍去化技術則不斷的創新,去年開發出可裝在卡車上巡迴回收保麗龍的機器。以攝氏230度的食用廢油加熱,可將保麗龍變成膠狀,再硬化成板狀物。今年則發明用有機溶劑將保麗龍變成膠狀物質,使體積成為原來的1/100左右的技術。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免洗餐具主要包括 PP、PE、Ps 的塑膠餐具及紙餐具,其中 PS 餐具又分為「發泡 PS」及「未發泡 PS」。
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其實保麗龍也是塑膠的一種,它和養樂多、健健美等乳酸製品容器,同屬PS〈聚苯乙烯〉材質,但保麗龍餐具是PS材質經發泡10至20倍做成的,所以其中有90%至95%的體積是空氣,經真空成型,可以製成免洗餐具(碗、盤、湯匙)、生鮮托盤及泡麵碗、漢堡盒等容器。
台灣紙餐具的原料通常來自北歐及美國所進口的經濟針葉林,屬於紙質較好的長纖維。一般紙餐具,為了增加防水的特性,都會在餐具表面塗佈一層PE膠膜〈約佔5%-7%〉〈像紙便當、紙餐盤、紙碗等〉或經浸蠟處理,此外包括便當、餐盤等也有用100%純紙漿製造,但是通常價位較高,市場接受度普遍偏低,所以雖然較為環保,目前還不普及。
塑膠餐具除了PS材質外,目前以PP材質有愈來愈普遍趨勢,也有少部分的PE材質。PP餐具由於具備耐高溫(約-20℃∼120℃)的特質,在裝填高溫食品上較保麗龍安全,但是價位也高出許多,包括餐廳中經常使用的粉紅色或白色塑膠免洗餐具〈碗、盤、杯、碟、外帶湯杯等〉及一般常見的紅色、黑色或白色塑膠便當盒等都是PP製品。另外包括最近興起的快(葵)可立杯及我們一般家庭經常使用的可微波器具,也都是PP材質做的。其材質韌性高、具彈性與延展性,不易撕裂,所以與PS餐具間並不難加以辨認。 |
資料來源:
行政院環保署 資源回收基管會 http://recycle.e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