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用免洗餐具 杜絕環境殺手

 

 

文◎蔡伊琳

  高雄市今〈二○○一〉年元旦開始實施強制垃圾分類,從環保局的統計發現,一月到九月,民眾交由清潔隊回收車的免洗餐具總量高達545.928公噸。這個數字的背後,如果換個角度想,每個免洗餐具都相當輕,卻能累積這麼大的一個數字,顯見免洗餐具的使用已經到了必須重視的地步。

  免洗餐具在B型肝炎流行的年代,因為用完即丟,容易攜帶且好盛裝,一下子就成為餐飲業的最愛;而近年來國內的外食人口越來越多,更是讓免洗餐具使用量暴增。但是龐大的免洗餐具消耗量,造成廢棄物處理的沉重負擔;以高雄市為例,高達五百多公噸的廢棄免洗餐具雖然只佔了總資源垃圾量的1.46%、總垃圾量的0.16%,但由於使用過的免洗餐具黏膩油滑,再加上容易發臭,處理起來特別耗費時間、人力。
  

  而不同材質的免洗餐具,也引發不同的環保問題:焚化保麗龍餐具會造成環境污染;而紙餐盒、衛生免洗筷的製造,卻是耗費大量的木材或竹材,而在加工製造的過程中雖有以硫礦燻白或雙氧水漂白,卻非消毒,這樣的免洗餐具筷真的衛生嗎?

  立法院在二○○一年十月廿四日三讀通過「廢棄物清理法」修正案,過去對可能產生污染的物品僅能禁止或限制製造、輸入及販賣,而新通過的修正案擴大到可以對這些特定物品限制使用,甚至禁用。根據新法,環保署已經計畫最快從明年四月起逐步實施限制使用塑膠袋和免洗餐具;第一步會針對公私立學校與公家機關做限制,公家單位內的販賣部門不得主動提供塑膠袋,也不得販售或使用免洗餐具;其他的消費場所也將陸續實施新規定。明〈二○○二〉十一月會擴及到一定規模以上民間商店;後年十一月這項計畫會擴大到麵包店、洗衣店等,違者可處六萬到三十萬元罰款,或一年以下停業處分。

 

大陸及日本作法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國家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廢棄保麗龍處理問題,開始緊縮塑膠袋和免洗餐具的使用。在中國大陸,已經決定在明〈二○○二〉年開始,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及使用保麗龍餐具,改用可分解的紙漿模塑製品代替。而日本保麗龍去化技術則不斷的創新,去年開發出可裝在卡車上巡迴回收保麗龍的機器。以攝氏230度的食用廢油加熱,可將保麗龍變成膠狀,再硬化成板狀物。今年則發明用有機溶劑將保麗龍變成膠狀物質,使體積成為原來的1/100左右的技術。

 

 

認識免洗餐具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免洗餐具主要包括 PP、PE、Ps 的塑膠餐具及紙餐具,其中 PS 餐具又分為「發泡 PS」及「未發泡 PS」。

發泡 PS-保麗龍

  許多人也許不知道,其實保麗龍也是塑膠的一種,它和養樂多、健健美等乳酸製品容器,同屬PS〈聚苯乙烯〉材質,但保麗龍餐具是PS材質經發泡10至20倍做成的,所以其中有90%至95%的體積是空氣,經真空成型,可以製成免洗餐具(碗、盤、湯匙)、生鮮托盤及泡麵碗、漢堡盒等容器。

  保麗龍為高分子聚合物,遇高溫時就會釋出微量苯乙烯單體,如果苯乙烯單體達到一定的濃度或劑量時,會對人體自律神經造成影響,因此食用攝氏70度以上的食品,特別是剛起鍋的油炸食品應避免使用保麗龍裝填。此外,包括啤酒、碳酸性飲料及柳橙汁、檸檬汁等柑橘類飲料也不宜使用保麗龍。

 

未發泡 PS


  平常我們生活中最常使用的白色塑膠免洗杯,包括一般會議中所提供的免洗杯,就是屬於未發泡PS材質,它和裝填養樂多等乳酸製品容器屬於同一種材質。它和PP材質最大的不同與分辨的方法就是材質較硬、較脆、不具彈性,較易被撕裂。由於材質相同,只要能夠分辨清楚,這類餐具是可以與養樂多瓶等一起回收。

紙餐具

  台灣紙餐具的原料通常來自北歐及美國所進口的經濟針葉林,屬於紙質較好的長纖維。一般紙餐具,為了增加防水的特性,都會在餐具表面塗佈一層PE膠膜〈約佔5%-7%〉〈像紙便當、紙餐盤、紙碗等〉或經浸蠟處理,此外包括便當、餐盤等也有用100%純紙漿製造,但是通常價位較高,市場接受度普遍偏低,所以雖然較為環保,目前還不普及。
 

PP 材質

  塑膠餐具除了PS材質外,目前以PP材質有愈來愈普遍趨勢,也有少部分的PE材質。PP餐具由於具備耐高溫(約-20℃∼120℃)的特質,在裝填高溫食品上較保麗龍安全,但是價位也高出許多,包括餐廳中經常使用的粉紅色或白色塑膠免洗餐具〈碗、盤、杯、碟、外帶湯杯等〉及一般常見的紅色、黑色或白色塑膠便當盒等都是PP製品。另外包括最近興起的快(葵)可立杯及我們一般家庭經常使用的可微波器具,也都是PP材質做的。其材質韌性高、具彈性與延展性,不易撕裂,所以與PS餐具間並不難加以辨認。

  

      資料來源:

     行政院環保署  資源回收基管會   http://recycle.e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