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觀念─認識回收標誌

 

 

我們家裡日常所產生的垃圾,除了舊衣、廢紙及寶特瓶外,還有哪些是可回收的? 我們家裡日常所產生的垃圾哪些是可回收的?
你 只要留意觀察許多容器、物品或包裝材料上,凡是有打上 這個標誌的,都是可回收的物質,像牙膏、洗髮精的瓶子、牛奶瓶、保麗龍(或塑膠、紙)的杯子或餐具、各種鐵罐(不限飲料類喔)、鋁罐、鋁箔包、玻璃瓶及電 池(乾電池、水銀電池、行動電話電池等)等等都是。以下就讓我來告訴你,甚麼是回收標誌 。 只要有打上回收標誌的,都是可以回收的物質
回收標誌回收標誌圖示代表的意義

回收標誌回收標誌圖示所 代表的意義,由源頭說起,是基於資源循環再利用、萬物生生不息的精神,就好比是人體血液循環般,當心臟跳動將血液分送到身體各器官使用過後,又會循著靜脈 再逆流回心臟產生新的血液供人體使用。這樣的循環過程乃是回收標誌所代表的真正意涵。另外,回收標誌之式樣跟中文字之『回』字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當商品 或容器上,標示出回收標誌 回收標誌圖示,就是意謂著民眾須做回收之意。

  1. 基於資源循環再利用、萬物生生不息的精神,凡從事廢容器或物品製造或輸入業者,須繳交回收清除處理費,作為推動資源物質回收、清除及處理之用,並於該商品上標示回收標誌 回收標誌圖示,方便民眾辨識。
  2. 回收標誌圖示回收標誌中四個逆向箭頭中,每一個箭頭分別代表資源回收四合一制度中之一者,即為社區民眾、地方政府清潔隊、回收商及回收基金四者共同參與資源回收工作。
  3. 只要係標示有回收標誌回收標誌圖示之廢容器,皆須回收
凡從事可回收物品製造或輸入業者,皆須繳交清除處理費,作為推動資源物質回收、清除及處理之用
所代表的意義

除了 這個標誌外,我們還常在容器上看到 這個標誌,其所代表的意義是塑膠類容器又可區分為7類不同材質,為利於後端的細分類及再利用,故需有不同的標示。這個分類是屬於國際通用的塑膠分類回收標誌。
 
資源回收標誌所代表的意義
社區學校如何做分類

社區或學校可依照材質的不同分別設置廢紙類、玻璃瓶、塑膠瓶、鐵鋁罐、鋁箔紙盒包等資源回收桶,分類收集後定期賣給回收商,所得費用可供作福利金或推動資源回收相關工作之用。
 
社區學校如何做分類
家裡如何做分類

如果是直接交給清潔隊員,民眾只要將垃圾區分為可回收(有標示回收標誌者)及不可回收(像用過的衛生紙等)兩部分就可以了,以收一般民眾從事資源回收工作的便利性及意願。
家裡如何做分類
交給清潔隊的資源垃圾後續如何處理

所回收的物質,清潔隊員回去後將會進一步執行更詳細的分類(大部分的縣市皆設有資源回收分類廠),除了按照材質不同做分類外,像玻璃瓶還得再細分為綠色、白色、棕色等三類,才能進到資源再生工廠回收再利用。
 
交給清潔隊的資源垃圾後續如何處理
做好分類後有哪些回收管道
1. 清潔隊或回收商
 
清潔隊或回收商
2. 回收點 ˙連鎖超商 ˙超市 ˙量販店 •清潔用品或 化妝品店,其中超商、超市及量販店為公告必須設置回收設施之回收點(無償性),凡民眾持有標示回收標誌之廢容器及電池,均不得拒收,如有拒收情形,請打免費資源回收專線0800-085717檢舉。 超商、超市及量販店為公告必須設置回收設施之回收點(無償性)
3. 社區、學校或民間團體之資源回收站。 社區、學校或民間團體之資源回收站

 

 

回收觀念─垃圾減量及再利用

 
◎少用免洗餐具,減少垃圾產生。
◎垃圾廣告信函,浪費紙張、能源、人力的廣告信函不看也罷。
◎上街購物,請自備購物袋,每天少用幾個塑膠袋,可減少垃圾。
◎使用不含汞、鎘、鉛的可再充電的電池。部分電池含汞、鎘、鉛等重金屬,拋棄後易滲入土壤,遺害環境。
◎拒用含有毒化學物的產品,芳香劑、人造「樟腦丸」或奇異筆均有害健康。
◎不用保麗龍產品(如飯盒),無法分解,會形成大宗垃圾,遺害環境。
◎隨手關掉水龍頭。勿讓自來水任意流失,需用時再開啟。省水即是省電、省資源。
◎馬桶水箱中置一大瓶水,每次耗水就少一兩公升,經年累月,就省下可觀的水了。
◎關心地球,先從關心自己的地方做起。透過各種資訊媒體收集各種環保資料。
◎回收一個鋁罐可節省三小時電視的電力,又可減少污染。
◎購買包裝材料可再生或可生物分解的商品;拒買以塑膠材料包裝及包裝過度的商品。
◎使用布質尿片;僅在外出時才用免洗尿布。以破布代替紙巾作抹布用。
◎以身作則做環保,隨時隨地做環保:如節省紙張、隨手關燈、自帶茶杯等等。
使用小型家庭瓦斯或太陽能熱水器,並降低熱水溫度,可省大量能源 。
◎購買不使用農藥的農產品,少用過度加工及包裝的食品。
◎出門少開車,多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鼓勵共乘汽車上班,組織社區共乘聯絡中心。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直接參與環保活動,參加環保組織,或其他保育工作,並向親朋好友表達環保的關懷及工作。
◎不要把新聞紙、玻璃瓶或碎片視為垃圾,收集起來賣給回收廠或交給清潔隊。

 

資料來源:http://recycle.ep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