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管理

 

 

全民二氧化碳減量

 

  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 2001)指出,全球平均表面溫度持續升高,氣候變遷跡象日趨顯著,若無法遏止,將嚴重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美國冰雪資料中心和太空總署(2005)亦發現北極冰層面積正縮小,百年後恐消失,海平面上升,地球將面臨毀滅性的大災難。Webster et al.(2005)在科學雜誌上提出全球氣候變暖是引起近年世界各海域颶風數量增加及海水表面溫度上升的原因,未來的氣候變遷將比目前預估情況更加嚴重,而島嶼國家可能是受氣候變遷影響最嚴重的對象。
  為減緩氣候變遷及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一個對碳排放限制的時代儼然來臨。首次京都議定書締約國會議(COP11/ MOP1)於2005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在加拿大蒙特婁召開,強調以履行(Implement)京都議定書,並改善(Improve)現有執行氣候公約及京都議定書之效率,同時應以創新的(Innovative)思維來處理後京都時期之未來承諾。為改變全球溫暖化趨勢,國際間多建議各國將全球問題轉化成日常生活周遭之行動,也可轉換成中央與地方政府之共同合作,亦即全球思維與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氣候變化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建議各國推動溫室氣體減量潛力,可朝向三個主軸:第一個為技術減量,主要著重於各種排放部門之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及推廣再生能源等。其次為建立經濟制度,包括:建立市場機制、減少市場供需失靈、增加財稅誘因制度等。最後,即是改變社會體制,例如:改變個人消費行為、生活型態、社會結構和體制之改變等。
  為建構未來低碳經濟發展社會,除寄望於技術創新及制度改革之外,最根本解決之道莫過於民眾減量意識的覺醒,從無止境使用能源或地球資源、追求物質享受的生活方式,回歸至關懷環境、簡樸生活的新生活態度,進而帶領產業走向更經濟有效且環境和諧的設計發展。舉凡全球各地風起雲湧之各類型二氧化碳減量運動,包括歐盟(You Control Climate Change)、加拿大一噸碳挑戰(One-Tonne Challenge)、日本地球溫暖化防止國民運動(Eco-Family)、英國無碳城市(Zero Carbon City)、美國能源之星方案(ENERGY STAR/eeBuildings)等,均以多元化生動之活動設計,並廣納政府機關、企業體、民間組織等各階層的熱烈參與,吸引民眾從自身生活小作為,進而帶動社會型態的改變。
  全民二氧化碳減量即著重於第三項主軸:「提升社會行為潛力」,期能由政府部門率先帶動相關作為,整合國內產官學研各界之活動能量及創意,建構長期穩定之合作夥伴關係,以民生息息相關之住商交通行動措施為推廣範疇,輔以多元傳媒教育宣導方式,據以長期推動落實,致力於喚醒全民減量意識,落實減量成效。
  減量活動應從民眾生活便利性著眼,以個人或家庭為宣導主體,從民眾食、衣、住、行各項簡單的小作為推廣居家、工作、交通,以下為社會大眾從日常生活中可做到的減量建議:

 

壹、家戶平均排放量
      我國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作為中所產生之CO2排放量約為2.48公噸,若以每戶平均人口數3.16人估算,每戶家庭每年約貢獻約7.82噸CO2排放量,以交通運具使用貢獻度最大(58%),其次為電力(33%)及瓦斯使用(比9%)。此外,家庭垃圾經由掩埋處理後會產生沼氣,其主要成分甲烷(CH4)也是另一種溫室氣體。

 

貮、生活小撇步,一起來減量

  以上行動案例均可提供給民眾瞭解及省思,如何輕鬆學習到因應氣候變遷的新觀念,並在生活習慣中,自然融入關懷環境與簡約的新思維。

 

  

資料來源: 行政院環保署

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busin=228&path=6162&guid=37d2676d-3679-4f0c-a176-88eb3a076a6c&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