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是什麼
提供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太陽光與紫外線
太陽光是地球上絕大部分生物能量的來源,也是形成臭氧層的原動力,在討論臭氧層的形成以前,對包括太陽光在內的各種射線先加以說明。不同性質的射線在物理學上來說,主要是由於波長不同。射線光譜中,從波長最短的宇宙射線(Cosmic Rays)起,依次為加瑪線(γRay)、愛克斯光(X Ray)、紫外線(Ultraviolet Ray, UV)、可見光線(Visible Light)、紅外線(Infrared)、微波(Microwave,也就是家電微波爐所用射線)、無線電短波、中波和長波等。不過各種射線波長的劃分,也有稍為重疊的地方,要看實際性質決定。如宇宙射線的波長為0.00005nm,而波長最長的射線可達220,000nm以上。肉眼可見光線的光譜波長是從400到700nm,其中看起來最清晰的是556nm,約在綠色範圍內,接近黃色,這可能就是人們對綠色看來特別清新怡目的原因。太陽光的光譜從紫外線一直延伸到紅外線,最長波長約為4,000nm。不過以能量分佈來說,主要是在狹窄的可見光線波段,佔50%。其他則為紫外線佔7%,紅外線佔43%。
紫外線分類
紫外線係來自太陽輻射電磁波之一,通常按照波長把紫外線分為3類如下:
紫外線分類
波長(nm)
UV-C
100-280
UV-B
280-315
UV-A
315-400
天氣與紫外線
隨著季節不同太陽照射的角度在各地均不一樣,因此紫外線到達地面的強度也會有所不同。在北半球,最強指數發生在6月,最弱指數則發生在12月。同樣地,因太陽照射角度不同,愈靠近赤道區域紫外線指數會越高。
至於天氣而言,雲層是阻擋紫外線到達地面之良好屏障,因此,雲層愈厚紫外線愈難穿透到達地面。
紫外線指數 曝曬級數 曬傷時間 防護措施 0∼2 低量級
(Low) 3∼5 中量級
(Moderate) 6∼7 高量級
(High) 30分鐘內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儘量待在陰涼處 8∼10 過量級
(Very High)
20分鐘內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陰涼處+長袖衣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最好不外出 11以上 危險級
(Extreme)
15分鐘內帽子/陽傘+防曬液+太陽眼鏡+陰涼處+長袖衣物+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最好不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