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足跡與碳標籤介紹
提供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台灣產品碳足跡
何謂碳足跡
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可被定義為與一項活動(Activity)或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過程所直接與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較於一般大家瞭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其是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企業及產業溫室氣體的排放,一般是指製造部分相關的排放,但碳足跡排放尚須包含產品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產品本身的製造與組裝,一直到產品使用時產生的排放、產品廢棄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排放量。故上述之範圍是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
現今已將其是為達成減緩全球暖化目標之行動方案。而近期研究報告指出,企業重視氣候變遷之議題,並重視發展減緩氣候變遷之產品(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Report,2009)。因此,產品碳足跡已廣泛成為各為政府及企業界達成目標之工具,也成為一種新溝通的媒介。
從溫室氣體涵蓋範圍來看,溫室氣體盤查可分為三個範疇:
a. 國家或地區的能源燃燒排放統計
b. 針對企業或組織自身與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
c. 針對個別產品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第三個範疇是對各產品生命週期溫室氣體的排放作盤查,即所謂的「碳足跡」。相較於一般大家瞭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碳足跡的差異之處在於其是從消費者端出發,破除所謂『有煙囪才有污染』的觀念。企業及產業溫室氣體的排放,一般是指製造部分相關的排放,但碳足跡排放尚須包含產品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產品本身的製造與組裝,一直到產品使用、廢棄或回收時所產生的排放量。故上述之範圍是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
依照英國的調查指出,雖然在1992年至2004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5%,但實際上,若將因消費所導致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時,則排放量反而是上升了18%(Wiedmann et al, 2008)。另外亦有研究指出,中國現在的總溫室氣體排放量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其排放量中,有高達23%是為了製造產品滿足先進國家生活所需,所間接導致排放量。
面對全球暖化的問題,若僅著眼於自己國家的碳排放的削減,並不足以因應當前的嚴峻狀況。
因此採用碳足跡的概念,將個人或企業活動的相關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考量時,才能研擬出一個適切的低碳生活以及減量計畫,否則可能僅導致污染源轉移,實質上並未減量的假象。
何謂碳標籤
碳足跡標籤(Carbon Footprint Label),又稱碳標籤(CarbonLabel)或碳排放標籤(Carbon Emission Label),是一種用以顯示公司、生產製程、產品(含服務)及個人碳排放量之標示方式,其涵義是指一個產品從原料取得,經過工廠製造、配送銷售、消費者使用到最後廢棄回收等生命週期各階段所產生的溫室氣體,經過換算成二氧化碳當量的總和。英國政府於2001年所成立的Carbon Trust,於2006年所推出之碳減量標籤(Carbon Reduction Label)是全球最早推出的碳標籤。
透過碳標籤制度的施行,能使產品各階段的碳排放來源透明化,促使企業調整其產品碳排放量較大的製程,也能促使消費者正確地使用產品,以達到減低產品碳排放量的最大效益。
目前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澳洲等國家正如火如荼地展開碳足跡相關政策與工作的建置,從已實施產品碳標籤的經驗可見,許多國家正朝著低碳社會的道路邁進,並且也為企業帶來碳排放減量的機會與強化公司品牌的聲譽。而我國也於2009年開始研議台灣碳標籤的機制,期望以我國碳標籤政策,強化低碳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並提升消費者對於碳標籤產品的購買意識,達成低碳經濟的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
碳標籤圖示說明
資料來源:http://cfp.epa.gov.tw/carbon/ezCFM/Function/PlatformInfo/FLConcept/FLFootIntroduction.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