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生命週期碳足跡應用

 

提供單位: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台灣產品碳足跡


 

何謂生命週期

  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屬於系統分析方法之一,其為「對產品系統自原物料的取得到最終處置的生命週期中,投入和產出及潛在環境衝擊之彙整與評估。」(ISO14040, 2006)在這所謂「產品系統」,不僅包括實體產品,亦包括服務系統。而需考量之環境衝擊通常包括資源使用、人體健康及生態影響等。

  生命週期評估的概念應用於環境管理上,可追溯至1969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委託中西部研究所(Midwest research institute, MRI)對其飲料容器材質之能源耗用量進行評估。1973年起隨著美國省能及回收等環保意識的高漲,MRI、富蘭克林公司(Franklin associates Ltd.)及美國環保署,針對飲料容器、尿布、毛巾等日常用品,進行資源及環境的剖面分析(Profile analysis)。80年代起,美國能源部則開始分析各產業製程的能源流與物質流(Energy and Material Flows),此即生命週期評估之前身。

  西元1990年,環境毒理化學協會(Society of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SETAC)所提出的「操作標準」(Code of Practice),提出LCA的定義與架構。而國際標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則於1996年起,公布ISO 14040系列標準,制訂LCA應用至環境管理上的標準評估架構及步驟。而於2000年各國環境行政長官所發表的Malmo 宣言中,強調建立生命週期經濟體(Life-cycle economy)的重要,以及2002年,世界高峰會所提出的促進較永續的消費及生產模式的呼籲,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UNEP)與SETAC共同合作,推行為期十年的生命週期計畫(Life Cycle Initiative),使LCA與生命週期思考(Life Cycle Thinking)能實際應用至產業生產及政府決策之中。

用語及定義

1. 生命週期( life cycle )
從自然資源取得或產生的原物料到最終處置,有關該產品系統中連續與互相連結的期程。
2. 生命週期評估( life cyclc assessment , LCA )
產品系統自始至終的生命週期中,投人和產出及潛在環境衝擊之彙整與評估。
3. 生命週期盤查分析( life cycle inventory analysis , LCI )
產品系統自始至終的生命週期評估中,將指定產品系統之投人和產出,加以彙整與量化之階段。
4. 生命週期衝擊評估( life cycle impact assessment , LCIA )
在生命週期評估中,用來瞭解和評估產品系統潛在環境衝擊規模與顯著性的階段。
5. 生命週期闡釋( life cycle interpretation)
在生命週期評估中,為了達成結論和建議,將盤查分析或衝擊評估(或二者合併)的觀察結果與界定之目的和範疇整合為一致的階段。

 

產品生命週期示意圖

 

生命週期評估架構

資料來源: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生命週期評估作業(LCA)

階段

內容說明

目的與範疇界定階段

LCA 的範疇,包括系統界限與詳細程度,視作業主題與其預期用途而定。LCA 作業的深度與廣度,視特定LCA 之目的可有顯著的差異。

盤查分析階段

生命週期盤查分析階段(LCI 階段)為LCA 的第二階段,係關於作業的系統投入/產出資料之盤查清單, 包含為符合所界定的作業目的必要資料之蒐集。

衝擊評估階段

生命週期衝擊評估階段(LCIA 階段)為LCA 的第三階段,LCIA 之目的,係提供附加的資訊,以協助評估產品系統的LCI 結果, 使得以進一步瞭解其環境重要性。

闡釋階段

生命週期闡釋為LCA 的最終階段, LCI 或LCIA 之個別或兩者之結果, 依據目的與範疇界定, 歸納並討論作為結論事項、建議事項及達成決議的基準。

 

 

 

 

 

 

 

 

碳足跡應用

個人
  
身為『地球公民』的角度來思考,籌劃自身的低碳生活為操作性最高的減碳行為,因此需要一個適當的碳足跡計算器來協助瞭解自身的碳排放量。目前國際上的碳足跡計算器種類繁多,本官方網站亦建置「個人簡易碳足跡計算」系統。該計算器提供模擬自身的食、衣、住、行及育樂所導致的碳排放量。不足之處乃為未導入生命週期評估概念,以及涵蓋層面上缺乏消費性產品以及飲食。一般民眾在缺乏完整的減碳指南下,仍可依著IPCC提出的『別吃肉、多騎單車、簡約消費』三項準則,來初步規劃自身的低碳生活。

企業與產品
  站在企業經營的角度,公司到底該不該做產品碳足跡盤查?如果不做會不會被法規處罰?計算產品碳足跡會不會花費許多費用?以上這些問題,一定常常出現在許多人的心中!而且相信大多數的人可能也會認為,企業進行產品碳足跡的盤查,是一件非常吃力不討好的事情,消費者也不一定會買單。但是往往大家卻都忽略了,執行產品碳足跡的盤查,除了具有相當程度的環保宣傳效益外,更有可促使企業達到節能目標的經濟效益。

從搖籃到墳墓 計算耗費多少碳
  「產品碳足跡」,顧名思義即為產品從原物料、製造、配送、消費者使用及廢棄等階段,各個生命週期階段的生產活動中,所排放之溫室氣體,透過合理的分配及計算後,進而得出該產品之碳排放數額。
另外依據BSI (英國標準協會)於2008年10月所制訂的PAS2050的標準中來看,「產品碳足跡」的計算模式,又可分為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及B to C(Business to Cosumer)二種。這兩者最大的差別,則在於進行產品全部生命週期排放量盤查時,B to B僅盤查到配送階段,而B to C則是進行完整的盤查至產品廢棄階段。
在執行完繪製製程地圖、鑑別生命週期邊界與盤查優先順序、收集已鑑別生命週期邊界溫室氣體數據、質量平衡、分配計算及不確定性分析五個重要步驟的盤查及計算之後,可以得到產品碳足跡之溫室氣體排放量,同時看出其在生命週期中溫室氣體於某階段的最大佔比。

揭露用碳量 找出耗能黑洞
  在了解到產品碳足跡後,企業可以開始規劃幾個控管措施,來完成所需的「減碳」工作,更透過減碳方案的執行,預期也可獲得到蠻大的「節能」空間,進而降低企業生產時的成本支出,達成企業與環保雙贏的目標。
在節能減碳的風潮下,全球愈來愈多的知名品牌,投入碳足跡的計算工作。在計算碳足跡的同時,可發掘出生產流程內較不具效率的環節,進而可以加以改善,這也值得其他企業效法。

國家/城市
  近年來諸多針對國家的碳足跡探討,都佐證已開發的消費型大國,應以『永續消費』作為減碳規劃之核心。如英國雖於1992年至2004年間,境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了5%,但實際上,若將其因消費所導致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納入時,則其碳足跡反而是上升了18%。挪威研究者Hertwich等人就2001年時,全球73個國家以及14個區域之人均碳足跡進行估算,其研究結果顯示出盧森堡、香港與美國為碳足跡排放最高者,就消費行為分析,其中食物消費佔比達20%最高,家庭部份佔比達19%次之。

本文引用自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資料來源:http://cfp.epa.gov.tw/carbon/ezCFM/Function/PlatformInfo/FLConcept/FLFootApplication.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