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制度之研析



作者: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系 莊秉潔教授

陳建隆先生

張喬維先生

劉中和先生


中部空氣污染防制組織架構

4.1空氣污染防制基金管理委員會設置之目的 :

  設置中部空氣污染防制基金管理委員會之目的為防制空氣污染、維護民眾健康及提高生活品質。資金來源有中央環保署提供或由各縣環保局聯合籌措而成,此基金的用途為推行總量管制、預警應變系統、居民知的權利及追蹤考核等四計畫,並就污染物減量目標,規劃本管制區內之大眾運輸系統以提供相關主管機關參考。

4.2中部空氣污染防制聯合中心之組織 :

  為達到空氣污染防制,由環保署及中部各縣市主管機關、環保團體、公會及學者共同組成中部空氣污染防制聯合中心,來執行空氣污染管制方案,其組織架構如圖四。為教導民眾環保的概念、提供環保資訊及反應民眾的意見,並設計監督團體進行此防制中心之考核。除此之外,成立貴重儀器中心執行空氣污染物成分及擴散的採樣與檢測。

  在人員編列方面,中心委員建議由中央主管機關及各縣市各推派一行政人員、專家學者及民間代表聯合組成,並由委員推舉主任委員。防制中心初由中央主管機關協助成立,待成立後由委員會訂定其細部組織章程。關於此委員會的任務為研商及推動各項空氣污染改善策略的執行與審查,並設置工作小組,工作小組之任務為提供各縣市空氣污染狀況及其改善策略。

4.3工作計畫 :

  空氣污染防制為一整合性之計畫,圖五為中部空氣污染防制計畫架構。將中部空氣污染防制計畫區分成總量管制、預警應變系統、居民知的權利及追蹤考核四個部份:

  1. 總量管制計畫:
  2.   主要可分成固定污染源之稽查管制、移動污染源稽查、掃街、營建工程之管制、裸露地面之植生、新增污染源之總量管制、加嚴排放計畫等空氣污染防制計畫之計畫。

  3. 預警應變系統:
  4.   為當PSI大於50時,加強排放源之稽查、掃街;而當PSI大於100時,則禁止農廢燃燒、禁止未定檢汽機車上路;若空氣品質惡劣,PSI很高導致危害民眾健康時,應要求工廠減量或停機、禁止汽機車行駛等,進行在空氣品質不良時之應變措施。

  5. 空氣品質大眾傳播系統:
  6.   主要在於讓民眾知道現在空氣品質之良窳,故需建立一套傳播系統,讓民眾隨時能知道即時之空氣品質,並在空氣品質惡劣時,通知民眾盡量減少外出。

  7. 追蹤考核系統:

  於既有固定污染源之追蹤考核方面,規定重大固定污染源須設置煙道自動連續監測系統、排放總量監測及設置周界空氣品質監測站,將偵測結果寫成報表,每月向各縣環保局申報總排放量及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同時,既有固定污染源須配合操作許可證展延之申請,每五年提報低於各環保局所公告之削減計畫。各縣市府方面,由空氣污防制管理委員會來落實總量的規劃,公告污染源削減百分比及行業別之加嚴排放標準。其中,技術小組需調查空氣品質狀況,並配合業者的申報資料及環保署空氣品質測站資料,經統整、分析、計算平均PSI變化,由PSI變化可檢討空氣品質執行成效。此外,也不定期到工廠進行稽查管制,不合規定者需加強稽查管制,並審核工廠空氣污染物排放量是否有達到其所提之削減量及確定業者有誠實申報其污染物之排放量及測站資料。於新增及擴建污染源方面,主要著重設置許可污染源審查流程圖,訂定單位面積排放標準、空氣品質容許增量等。由此兩方面加強管制,不但可減少新增的污染量,同時也對管制區內的污染物進行削減,使空氣品質更好。

五、中部空氣污染防制整體管理推動計畫

總計畫:中部空氣污染防制整體管理推動計畫

工作項目:

  1. 空氣品質管理委員會組織章程之擬定。
  2. 空氣品質管理委員會定期會議。
  3. 空氣品質管理委員會工作小組會議。
  4. 彙整中部各縣市空氣品質改善維護計畫,提出下年度重點工作計畫。
  5. 收集中部空氣污染相關報告並建立共用資料庫及連繫管道。
  6. 貴重儀器室規劃及設立。
  7. 中部八縣市公開說明會。

而籌設之貴重儀器室應包含:

  1. 都普勒風場雷達(Doppler Radar)
  2. 都普勒溫度場雷達(RASS)
  3. 耦合電漿原子放射光譜儀(ICP-AES)
  4. 繫留氣球(Tethersonde)
  5. 傅利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或OPSIS、COSPEC
  6. 色層分析質譜儀(GC MASS)

六、結論

由涵容能力推估結果顯示,中部八縣市之PM10涵容能力均嚴重不足,且由污染物之傳輸、分布圖可知污染物之擴散並非侷限於單一縣市,地面及高空的複雜風場會將污染物傳輸至遠方下風處,為維護中部氣系空氣品質,應由環保署、各縣市府、環保團體、公會及學者共同組織成立空氣污染防制管理委員會,並執行空氣污染管制總量管制計畫、緊急應變系統、居民知的權利及追蹤考核等四計畫。而以總量管制作為空氣污染防制之管制策略,對點、線、面之污染源加以管制。

七、參考文獻

  1. Tsuang, B. J., and C. P. Chao, Development of a circuit model to describe the ad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 for air pollution”,Atmospheric Environment, Vol. 31,No. 4, pp.639-657(1997).
  2. Tsuang, B. J., and C.P. Chao, Application of circuit model for Taipei City PM10 simulation ”,Atmospheric
  3. Environment (In press).

  4. 陳秋楊、鄭曼婷、莊秉潔「台中港地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計畫(第三年)」期末報告,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台中(1998)。
  5. 鄭福田、張艮輝、蔡俊鴻「台灣地區空氣污染總量管制現況與未來發展」,實施空氣污染總量管制研討會論文集,第1∼28頁,台中(1997)。
  6. 黃志銘「空氣品質濃度模擬及預報」,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台中(1996)。
  7. 環保署「研訂各縣市空氣品質改善/維護計畫」(1993)。
  8.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計室「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環境保護統計年報」(1995∼1997)。
  9. 張柏成「台中火力發電廠環境空氣品質監測」期末報告,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學系,台中(1997)。
  10. 楊宏隆「大氣懸浮微粒PM2.5及PM10之特性及來源分析,碩士論文,中興大學環境工程學系(1998)。
  11. 程萬里「台中電廠附近地區空氣污染物SO2濃度分布調」,東海大學(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