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性污染管制策略


  我國空氣污染防制法早已於國六十四年公布 實施,惟因當時車輛不多,都會區的污染情形尚 未嚴重,因此對空氣污染的管制工作,主要以工 廠排放為對象,對於車輛排氣的管制著重於柴油 車的目測判煙與機車惰轉排氣稽查。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繁榮,國民所得增加,機 動車輛數量亦大幅增長,因此陸續頒佈有關尾排 氣管制、蒸發污染管制、汽油油品管制、柴油油 品管制及污染度分級措施,同時也加強宣導民眾 了解車輛排氣污染的觀念,希望藉此調修不合格 車輛,改善空氣污染。甚至我國對於新製機車排 放法規,更為全球最嚴格與最先進的,但法規的 制訂只能對生產或進口商增加管制,對使用中之 車輛,唯有持續多加宣導與稽查,使使用者自行 對車輛加以定期檢修,才能產生功效。

  依據各項資料統整分析,為求最大的改善績 效,應將移動性之交通工具空氣污染管制策略, 概分為政策性與技術性二大類,分別說明如下。

〔1〕政策性管制策略

   §加嚴排放標準:符合標準之車輛方可製造 及進口。

   §實施車輛排氣檢測:包括新型車排放檢驗 、使用車中車輛之定期免費檢測及路邊攔檢稽查 。

   §力行車輛正常使用:建立車輛保養檢驗制 度及車輛淘汱制度。

   §經濟誘因:獎勵低〔零〕污染車輛製造商 或進口商,並實施污染車輛差別費率〔空污費、 燃料稅及牌照稅〕。

   §抑制車輛成長:減少車輛總數,降低污染 總量。

〔2〕技術性管制策略

   §加強宣導措施:為求建立民眾對移動性污 染源污染物排放對本國空氣品質的影響及對政府 環保政策措施的了解,應由中央環保單位主導相 關的宣導作業,以短時間〔例如一個月,可命名 為空氣污染改善月〕密集運用全國性媒体的方式 ,如報章雜誌媒体、無線電視台、有線電視台及 日後執行各縣市本計劃的委辦單位,共同盡全力 ,配合各項工作的推行,以有效快速的建立國人 相關環保理念,落實全國汽機車及柴油車輛的污 染改善。

   §排氣管控制:柴油車裝濾清器,汽油車裝 觸媒轉化器,使用低污染引擎,裝油箱、化油器 油氣蒸發控制系統,曲軸箱吹漏氣迴流系統,裝 廢氣再循環系統。

   §使用低或無污染燃料:使用低鉛汽油、低 硫柴油、使用甲醇、LPG等燃料、使用添加劑 〔如汽油添如乙醇〕混合型燃料系統及電動車輛 。

   §改善交通系統:建立捷運系統、公車系統 、改善交通號誌管制、興建道路立体交叉工程、 減少車輛使用時間、共乘車計劃、地區通行証等 。

   §運用高科技檢測設備:除車輛怠速惰轉狀 態檢測外,可加車身底盤動力計,模擬行車狀態 排放檢測。此外遙控系統的使用,亦可增加整体 檢測績效。

   §增加民眾的榮譽感與參與感:目前使用的 機車合格貼証,版面太小,主要是為便於貼在機 車車牌上,建議可重新設計較為大型之貼証,並 規定貼在機車前明顯位置上,以增加民眾榮譽感 ,並可讓執行攔檢作業人員一目了然,減少車輛 因受攔檢才知其貼有合格証而放行的時間耽擱。

  事實上,環保工作絕無止境,改善移動性污 染源的污染排放也是一樣,需綜合經濟、交通及 環保等相關力量,取得平衡點,落實政策的施行 ,才能獲致良好成效,茲就目前本國多解決空氣 污染問題,尚待努力的方向敘述如下:

  〔1〕興建大眾捷運系統,減低車輛密度 台灣地區車輛登記數為一千六百多萬輛,每平方 公里需容納457輛,而在都會區,例如台北市 每平方公里容納六千餘輛汽機車,而高雄地區更 需容納八千八百輛汽機車,因此實施再嚴格的新 車排放標準,所能削減的污染量,也會被這些龐 大的汽機車成長量所抵銷,如沒有便捷的運輸体 系,〔如地下鐵、捷運系統,甚或公車〕供民眾 使用,而僅靠自用車、機車來當主要交具,都會 區的空氣品質將難以大幅改善。

  〔2〕道路面過小,停車位不足,影響行車型 態。

  一個已開發國家的城市,其道路使用面積應 有一定的比例,在台灣現有道路成長面積早就負 荷不了車輛成長的速度,更嚴重的是道路隨時都 可能開挖,也隨時可能被圍籬堵住,隨時可能有 破洞,也經常有併排停車的現象,原已不足的道 路面積更顯擁擠,因而原廠設計排放值相當低之 車輛行車速度,經常低於每小時二十公里,無法 保持行車速度的流暢,要改善都會區之空氣品質 ,此項亦是一大難題,需由相關單位配合處理, 使能有所成效。

  〔3〕不良的空氣品質,使引擎燃燒狀況更 形不佳。

  依據機械與化學原理,適當標準比例的燃料 與空氣,能使燃燒更完全,產生的污染較少,而 目前台灣地區,尤其大都會區之營建工程如雨後 春筍,產生的粒狀污染到處瀰漫,造成車輛空氣 濾清器嚴重堵塞,不但造成進氣量不足,影響正 常空燃比,更嚴重的是進入引擎燃燒室的空氣已 不乾淨,影響燃燒的品質,使排氣後更惡化,不 管車輛燃燒排氣的系統設計如何優良,假如進燃 室的空氣已經污濁,則排出之廢氣難以符合排放 標準。因此除塵裝置與掃街車等相關設備需妥善 用之。

〔4〕機車保養檢驗制度之推動

  保養檢驗制度係新車管制的延續,沒有建立 保險制度,排氣再好的新車,使用一段時間後, 也會超過排放標準,目前監理單位只對汽柴油車 排氣實施年度定期檢驗,而對於機車排氣檢驗, 目前已由環保署開始通知到檢,但尚未普及。因 此都會區普遍設立固定檢測站、郊區設置移動式 巡迴檢測站始能有效擴大檢測範圍及數量。

  環保署於民國八十二年開始規劃推動機車排 氣年度定期檢驗制度,並在推動保養檢驗制度的 同時,亦推動污染分級制,排氣狀況較好的車輛 ,於牌照上貼藍色合格証,排氣狀況普通的車輛 ,於牌照上貼黃色的合格証,不合格者則不貼, 以利將來若實施禁區管制或稅務分級用,據分析 初驗車輛不合格者經維修調整後都可大幅減少污 染排放量,因此高度污染車輛的改善追蹤更顯重 要。當然路邊稽查工作的執行過程中,亦應同時 加強機車使用人之正確車輛保養及定期檢驗觀念 的建立,從根本做起,如此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因此宣導教育工作的落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 任務。

〔5〕稽查的執行

  目前環保單位的稽查,主要係為機車惰轉排 氣狀況的檢測及以目測判煙或無負載急加速方式 檢驗柴油車排放黑煙〔部分縣市已有動力計設備 〕惟每年告發的機數量僅有數萬多輛,相對於一 千多萬輛的機車,似嫌太少,因此才有機車保養 制度的推動,而以目測判煙告發柴油車排放黑煙 ,則常引起爭議,因此環保署正推動以動力計來 檢測柴油車黑煙,目前已設有檢驗線的地區包括 台南市、台中縣亦在興建中,希望能紓解客貨運 輸業者的抗爭,並能有效管制黑煙粒狀污染物的 排放量,當然若全國每一縣市皆能有此設備,甚 或使用車輛用動力計,使檢測結果更接近實際狀 況,則成效必能更彰顯,也符合檢測公平性。

〔6〕經費取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有效管制與改 善移動性污染源的污染排放,需有足夠的經費進 行相關的建設與執行措施。而我國已自民國八十 四年七月一日起隨油征收空氣污染防制費,此舉 使我國空氣污染防制的相關工作,進入一個嶄新 的紀元。空氣污染防制費征收,不僅是使用者付 費的具体表現,更係以直接經濟誘因為導向達到 污染改善的目的。

  而空氣污染防制費將專款專用於空氣污染防 制,對於各空氣污染改善計劃的推行會有很大的 助益。然目前有人認為該項費用應以個別污染源 之排放污染量計費,而非一致採用隨加油量比例 征收,但是個別污染源之排放污染量與車輛的使 用狀沿、環境狀況、駕駛習性、汽缸量、行駛里 程、使用時間、甚至使用油品皆有關係,但長遠 來看,此乃必需努力克服的方向,目前來說,隨 油征收已含車輛使用狀況、環境狀況、駕駛習性 、行駛里程及使用時間等參考因素,因此若能在 車輛加油時加上判斷個別車輛的污染等級〔藍色 合格証、黃色合格証或無合格証〕、行程數、及 各型汽缸量〔50CC、51─100CC、1 01CC以上〕等級因子,分類征收空污費,則 更接近公平原則,然相關配合措施,如適法性、 加油站之配合度、收費登錄系統等,依目前狀況 來看,亦不易施行,因此建議若能將全國機車每 年度的排放檢測結果資料合併於監理資料中,限 訂未檢測或檢測不合格者不得辦理車輛異動,或 合格者每年牌照稅予以減免或免繳優待,直接以 經濟誘因,督促民眾配合環保政策。